【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御窑之源之赐名景德



御窑之源
什么是御窑?御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明清朝廷设立负责御用瓷器生产的机构和窑场;广义指皇朝时代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机构和窑场。我从狭义与广义相结合的角度,开讲御窑之源。从哪里开始呢?
我从宋代《文会图》说起。这是绢本设色的名画,高184.4厘米,宽123.9厘米,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徽宗“天下一人”之押,及瘦金体题图诗:“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人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图中画有文人雅士十一人,其中九人在座,两人立在树下交谈,左侧一人,被认为是宋徽宗赵佶。侍者九人,其中在方桌旁四人、小方桌处五人。在巨大黑色方桌上,摆放着水果、点心、酒具、茶具、温壶等。垂柳旁的石几上摆着瑶琴。图中瓷器排列四行,据统计共145件,有台盏、果盘、执壶、小碟、小碗、茶盏、茶匙、茶叶罐、梅瓶等。这幅《文会图》透露出一个信息:北宋瓷器发达,窑口繁盛,品种繁多,器质优良。景德镇瓷器著名,引起宋廷关注,宋真宗因之为景德镇御赐镇名。

御窑之源,从宋切入。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特殊之处,举例有四。
其一,重新统一中原。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以降,唐朝转衰,社会动荡,军阀割据;唐朝以后,五代十国,或动乱,或分治。这种动乱、分治局面长达二百年,直到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原出现一个重新统一的皇朝。新朝建立,百业复苏,瓷器烧造,出现契机。
其二,半壁河山。北宋九帝,奠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历168年;南宋九帝,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历153年;共十八帝,历320年。两宋从未完成国家一统,都是偏安一隅的半壁江山。北宋临辽、西夏、大理、吐蕃;南宋临金、西辽、蒙古、吐蕃、大理等。宋朝实际管辖的版图不大,约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华盛时版图的七分之一。开国君主赵匡胤之后,虽不乏擅长书画、多才多情的君主,却没有雄才大略、不屈不挠的皇帝。大宋皇朝,积弱更弱,受辱更辱,其悲剧是:北宋徽宗被俘,客死北国;钦宗遭戏弄,惨死马蹄之下;南宋末帝赵昺年仅八岁,由陆秀夫背着在崖山蹈海而死,南宋覆亡。
其三,文脉昌盛。两宋诸帝,重文轻武,文脉昌盛,人才辈出。如宋仁宗赵祯每科取士千人以上,促使读书上进,推动读书风气。宋朝文化大兴,名家辈出:文学家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除韩愈和柳宗元外,有六家在宋;诗词名家如北宋晏殊、范仲淹、柳永、秦观,南宋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画家如张择端、李公麟、马远等;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著名工匠如黄道婆、毕昇,两宋时期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宋史》论称:
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就是说,三代以降,考论历史,宋朝的文化道德,可与汉、唐媲美。
其四,海路发达。宋代不仅经济发达、商业发达、文化发达,而且海路发达。陆运虽不能四通八达,水运却远达海外——内河航运贯通,海上交通畅达。在“五州”——杭州、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泉州、福州、广州等地,朝廷设置市舶司,以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同“大食、古暹、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货易”。宋朝瓷器、丝绸等商品,经过海路远达南洋、西亚、东非、欧洲的重要港口。这成为瓷器外销的重要渠道。
在两宋十八位皇帝中,第一位有史料记载、同御窑贡瓷有密切关系者,是宋真宗。
宋真宗,名赵恒(968-1022),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子,宋太宗赵炅的第三子,北宋第三任皇帝:他三十岁继位,在位二十五年.因病而死,终年五十五岁。
宋真宗是一位有天赋的皇帝,曾经受到其伯父太祖赵匡胤的抚育和培养。《宋史》载:
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太祖爱之,育于宫中。尝登万岁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抚而问曰:“天子好作否?”对曰:“由天命耳。”比就学受经,一览成诵。
总其一生,宋真宗好文学、善书法,勤政事、重和平。
宋真宗在任上,做了三件有益于窑业发展的大事:议和、劝学、赐名。
第一件大事是议和。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圣宗率兵南下,直抵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宋真宗亲率大军与之对峙。双方罢战议和,订立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邦;宋赠予辽岁币,每年绢20万匹、银IO万两;且规定人户不得互越疆界,互不接纳逃亡及互不增加边防设备,并互遣使臣。千百年来,对于澶渊之盟,争议颇多,毁誉参半,这里不做讨论。但宋、辽由此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关系,国家太平,生民安定,为窑业繁兴奠定了基础。
第二件大事是劝学。《励学篇》是宋真宗所作,流传千年,传颂至今: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就是后来“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典故的出处。《励学篇》对后世影响深远——既有鼓励为追名逐利而读书的消极影响,又有促进文脉昌盛而窑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三件大事是赐名。宋真宗先后有四个名字: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使用过五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景德”是宋真宗的第二个年号。中国从汉武帝刘彻开始,定年号“建元”,以后皇帝延续这种做法,各自确定自己的年号,成为中国帝制时代的一种纪年方式。以皇帝年号命为地名,不乏史例。如南宋高宗在越州,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那么,景德镇呢?
北宋景德元年,宋真宗颁布诏书,改年号为“景德”。就在同一年,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景德镇。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
以皇帝的年号,因瓷器命镇名景德,至今已一千多年。这在中华文明史上,前无先例,后无来者。从此,景德镇既名扬中华,也名扬世界。这不仅表现了宋真宗对景德镇的青睐有加,而且也亮出了景德镇窑业兴旺的历史信号。
宋真宗为什么如此重视景德镇呢?清乾隆《浮梁县志》记载: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置监镇一员,以奉御董造。
当时,景德镇除具有悠久陶瓷生产历史、大量出产优质瓷器以外,并无其他独特之处,瓷器“奉御董造”后,其生产、管理、流通、税收,才受到宋真宗的关注,所以御赐镇名“景德”,并派遣官员,按照旨意管理瓷业。
据《浮梁县志》纂者理解, “御窑昉自宋景德中”云云,是说景德镇的官窑,自景德中已具有御窑的性质。
诚然,宋代的瓷器生产,景德镇之外,全国各地名窑迭出。

执行:一把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