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二十五)明官窑青花鉴赏之宣德时期关于永、宣不分


宣德与永乐虽隔着洪熙一朝,但官窑的烧造活动基本相连。由于两朝青花瓷的造型、纹饰多有共同之处,加上青花和釉色比较近似,所以人们在讨论两朝瓷器时,往往以“永宣”并称,甚至有永宣不分之说。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永乐青花有秀、巧、薄的特点,因此器型特别秀丽;宣德的胎体一般都比永乐略厚,所以同样的器物,宣德显得要厚重些。明、清文献“宣窑薄甚永窑厚”和“永乐尚厚”之说与实际不符。
釉,永乐釉色莹润、光亮平净;宣德釉面肥厚、柔和,侧视可见难以察觉的橘皮纹,正如明代文献所说“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
青花,永乐青花发色蓝艳,晶莹亮丽,犹如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宣德发色深沉凝重,有的呈色蓝中偏灰,不及永乐浓艳,晕散的现象也比永乐青花少。
纹饰,宣德花卉、瑞果纹虽承继永乐,但巧作变化,特别是瑞果不再作为补白的辅助纹饰,即使为主体纹饰也与永乐不同,伊斯兰植物纹与几何图案也有所减少,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图案,仕女题材更丰富。
款,永乐写款的器物极少,仅见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宣德正好相反,写款成了普遍现象,不写款的极少,而且形式多样。
造型,永乐特大件不多,特小件也稀少;宣德有高60多厘米的大罐,直径60多厘米的大缸,小则有高仅8厘米的小罐和手不盈握的砚滴、鸟食罐。
永乐器物的细部,展示出来的匠心更丰富。永乐方流直颈壶的柄转折圆活,而宣德略显生硬。圆形豆,永乐的腰部细而秀,宣德的较粗,略嫌臃肿。军持体现得更为突出,永乐军持,流口饰凸起弦纹三道,下腹部也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器座由下而上为多级台面,其与器身连接处为一中空的球状凸起物;而宣德军持,流口弦纹没有了,腹下仅有一道凸起弦纹,器座的多级台面成为一斜平面,与器身连接的球状物变成了钟式,远不及永乐秀雅(图1)。
永乐青花花卉纹军持、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工艺,大件器物的镶接技术,在宣德时有较大改进,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标本中,发现直径50厘米以上的大罐,其上、下两截的交合处都镟有凹槽,当使用接头泥接胎时,泥浆就会充填凹槽,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凹槽相互卡住,坯件就能保持同步收缩,克服了之前大件器皿上下错位的现象。
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盘,盘底的面积大,在窑内悬空烧成时会塌底,因此,装烧时盘底要用垫碴垫实。永乐是用高岭土作垫碴,所以烧成的盘底洁白细腻,有“糯米底”之称;宣德时使用的垫碴是高岭土加谷壳灰的混合物,因此,宣德大盘的底往往粘有褐色颗粒,被称为“芝麻底”(图2)。
宣德盘的“芝麻底”
永、宣的圈足处理也有差异,侈口碗的圈足永乐为直壁,宣德圈足内壁微斜。双耳扁壶的圈足永乐为椭圆足,宣德为长方足。宣德时有些瓶、罐类的底做成台阶式,有双阶式和三阶式两种,即在小罐的圈足内做两层台,渣斗和瓶呈三阶式,为宣德的创新工艺(图3)。
宣德渣斗底部作三阶式
总之,宣德统治的10年是景德镇御器厂烧制任务最繁重的10年,也是最辉煌的10年。人们将她比作夏夜的流星,在中国艺术史和陶瓷史上留下了一道极其神秘而又华美、短暂而又灿烂的光辉。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一把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