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十七)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永乐时期的主要成就
恢复官窑生产
据前揭资料,洪武三十一年至建文四年的上半年,由于朝廷与燕藩极其尖锐的军事对抗,建文帝无暇顾及宫窑的烧造,因此,建文间为明初官窑的停歇期。
朱棣入继大统,建文四年七月,大祀天地于南郊,下诏说:“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永乐帝即位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恢复建文中更改的成法(朱元璋时代的法律与制度)。建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停烧的官窑,显然属于更改了的旧制,理应归于恢复之列。所以才有《江西省大志》中说的:“洪武三十五年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这位御器厂的主人可谓雷厉风行,立即派出“部使祈鸿莅事至厂”,在御器厂大兴土木。 建造了大堂,取名“秉成”,同时为御厂修筑围墙,建立四门,“东日:熙春、南日:阜安、西日:登川、北日:待诏”。
改进制瓷工艺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永乐标本中,有一书写“永乐元年”题记的釉里红盘口瓶,其胎、釉、造型都留有浓厚的洪武时代痕迹。之后,御器厂的产品发生了变化。
a.使用了含铁含钛量极微、助熔剂极少的优质原料,创烧了甜白釉,使釉的白度提高,釉面更肥厚、细腻。
b.注重炼泥,使瓷胎的杂质含量极少,胎质更为致密,从而生产出半脱胎瓷,名传于世。
c.构图从洪武的繁复向疏朗转变,正是这个比较疏朗的构图风格,使浓艳的青花与白中泛青的釉色,形成强烈对比,起到了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作用,英国学者布兰斯顿将永乐青花之美,比作含苞待放的荷花。
d.装烧工艺有较大提高,开始大量使用平底匣钵,同时,使用瓷匣套烧,保证了官窑瓷在烧造时避免尘渣污染,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烧成质量(图1)。
图1.瓷质套匣、套匣装烧示意图
开了书写年款的先河
虽然早期就有在瓷器上刻印文字之风,如唐、五代有刻“官”“新官”,元代有印“枢府”“太禧”等,但这些都不能算年款,只有“永乐年制”篆文款,才是真正的年款。除压手杯的青花款外,还有白釉和红釉靶杯内刻或印四字篆款,白釉僧帽壶的颈部分别刻“永”“乐”“年” “制”篆款等多种形式(画2)。
图2.永乐单色釉上的印款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永乐器型比例匀称,厚薄适中,追求线条美;琢器接胎十分讲究,以高45厘米的扁瓶为例,瓶身本可上下两接完成,再接瓶口。由于接胎处往往会留下合模痕迹,而两接的瓶身,接头正处在瓶身中线上,这里恰恰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为避免这一缺陷,永乐将瓶身作为三段,合模处在瓶的肩部与下部,即使出现一点不平,也不容易觉察到。而高25厘米的双耳扁壶,因瓶身平面较小,则将上下合模改为前后合模,这样的成型效果更好;器物的底部是人们容易忽略的地方,但永乐却在器物底部装饰花纹。特别是爵,可以看出是刻意追求底部的装饰,因为爵的底部是垫烧部位,为了在底部装饰,而将垫柱做成环形,留出中间一圈来绘饰宝相花,真可谓无微不至。
管理制度严格
永乐官窑不仅对原料加工、器物成型有严格要求,对落选贡品和贡余品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因为瓷器是由黏土制作,经高温烧成,生产环节多、工序复杂,所以,出现次品在所难免。为了确保御用瓷的质量,一般都要超额烧造,对此出现的贡余品或有瑕疵的落选贡品,官员不能任意处理,必须经核对后砸碎,并掩埋在御器厂之内,这种处理落选贡品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嘉靖时期(图3)。
图3.御窑厂落选贡品的埋藏遗址
永乐青花瓷所取得的成就,一直被视为中国青花瓷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所追仿。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阿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