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二十九)保和殿试之金榜题名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6-12-22 09:15:1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论语·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人们往往记住“学而优则仕”,反倒常常忽略“仕而优则学”。终身学习,坚持不懈,毅力可嘉,精神可敬。
2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二十九)保和殿试之金榜题名

在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提出有关时政和策略的问题,叫作“策论”。一般说来,殿试不会再有淘汰,只是根据皇帝亲自甄试,重新安排一下名次而已。例如清末会试第一名(会元)谭延闿,殿试后却成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而刘春霖却中了状元。那么,金榜题名,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决定呢?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即殿试要以文才论高下。其实,会试、殿试,文章高下虽同考试结果有关,但并非决定性因素。真正要紧的是书法。比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探花刘凤诰,殿试那天,太阳落山,他还没有完卷。这自然是违反考场纪律的,惹得监考大臣要轰他出场。幸好礼部尚书常青见他书写工整,书法秀劲,让发给蜡烛,由他写完!几天后发榜,刘凤诰名列一甲,高中探花。与其说是常青慧眼识才,不如说是一笔好字救了刘凤诰。(昭裢《啸亭杂录》)但好事多磨,相传乾隆皇帝见到刘凤诰时,发现此人其貌不扬,一眼大一眼小,不大喜欢他,就当场出对子考他,刘凤诰当即应对。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乾隆帝以四方星宿入题,“摘星手”一语尽展帝王气象;而刘凤诰以四时名花应对,“探花郎”更是一语双关,堪称妙对,传诵至今。刘凤诰后来官至兵部侍郎,参与纂修《清高宗实录》,道光年间过世。

又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徐树铭,考试时已经完卷,还没有上交,却急着上厕所。他见身旁站着一位少年,就求道:“劳驾代为关照!”随即匆匆而去。少年翻阅他的卷子,见书法工整,非常欣赏,于是默默记下了“徐树铭”这个名字。这位少年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不久,道光帝去世,咸丰帝登极,随即多次超擢徐树铭。(《凌霄一士随笔》)一笔好书法,天子知遇恩。徐树铭后考取庶吉士,又点了翰林,步入升官快车道,曾官拜工部尚书。

有清一代,科考以书法论高下,考卷多以楷体书写,因此有“楷法取士”的说法。这就带来两个后果:一方面,考生唯恐字体不合读卷官喜好,于是一味求稳,泯灭个性。日久天长,形成所谓“馆阁体”。这种字体看起来千篇一律,用在抄书的工作上(比如编修《四库全书》)或许合适,对于有才华、有见地、有个性的考生则不啻灾难。另一方面,考生为博得皇帝青睐,往往打探皇帝喜欢的字体,答卷时投其所好。如顺治帝喜欢欧阳询的字,当时的状元就多有练欧体字的;康熙帝则喜欢赵孟睢⒍洳淖郑谑切凑浴⒍宓淖钟殖闪酥凶丛那厦拧#ㄍ跏快酢斗指视嗷啊罚┡级龅揭桓鲎中吹貌缓萌粗械诘目忌突峒窃诶飞稀M砬逖醮蠹矣衢校龉绿椎睦鲜Γ质怯崞讲ê煅Ъ遥┑脑妗K凇洞涸谔萌防锘匾渌担约捍有【筒涣沸】瓶既粗薪俊:罄床胖溃比卫癫渴汤傻脑辆砉伲郎陀衢械奈恼拢纱蚱乒婢匕镏S衢幸恢被畹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