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周荣林:景德镇历代瓷器鉴赏(十)


在英语中,大写的China指中国,小写的china指瓷器。
郭沫若先生在景德镇写的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瓷国、瓷都、瓷业、瓷器,一个“瓷”字,景德镇就这样和世界紧密联系着;经济、科学、艺术、文化,一个“瓷”字,景德镇就这样闪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还是一个“瓷”字,景德镇就这样在世界上创下了一个千年不衰的品牌。
百闻不如一见,走进景德镇,走进古窑,融人“瓷”的世界,才能领略到瓷都的文化深度,瓷业的科技高度和瓷器的艺术亮度。
2000年10月17日,钱其琛副总理在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视察、游览,他欣然命笔写下了“奇瓷神韵”四个大字。走进景德镇感受陶瓷历史文化及其在今天的发扬光大,您能领略到景德镇瓷韵的神奇。
——周荣林:《千年瓷韵》(2004置镇千年)
娇黄釉瓷之茶叶末釉瓷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洁,釉面薄。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弘治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这时的黄釉是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因此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所以又称为“娇黄”“鸡油黄”。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其色较深。清代黄釉有蜜腊黄、蛋黄等。
明弘治娇黄双兽耳罐,高32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1.5厘米。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肩部两侧有牛头形双耳。器里施白釉,器外壁涂黄釉。肩、腹、足上共绘金彩弦纹九道。此器黄釉均匀,如鸡油一般光润,堪称弘治一朝的典型之物。此兽耳罐多为祭祀用品。
属高温黄釉瓷,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颇似茶叶细末,俗称“茶叶末釉”,这一名称始见于清末《陶雅》一书。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明代茶叶末属厂官釉范畴,清代前期御厂烧造十分成熟。由于烧成上的某些差异,从而产生出许多变调,如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皆形容其色泽所似,现统称茶叶末。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制品,釉色偏黄的较多,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的较多,俗称“蟹甲青”。这类器物的器底有的刻有雍正、乾隆两朝篆书款。
清雍正茶叶末釉石榴尊,高18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6.4厘米。口呈五瓣花形,束颈,圆腹,圈足。造形为石榴形。通体,施茶叶末釉。釉层凝厚滋润。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石榴尊造形始见于明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品水平最高。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阿 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