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传播,在传播中进取
系列复烧再现景德镇千年制瓷繁荣盛景
8月8日,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第四座陶瓷史上的典型古柴窑——龙窑开始挛窑。此前,同样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这座活的“古瓷窑博物馆”中,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相继成功复烧。而今,宋代龙窑又将呼之欲出……
景德镇究竟为什么要执意复建这样一座座古窑?这些古窑炉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他们究竟承载了景德镇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他们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在保护中传承——历代古瓷窑依次现身
在这里,景德镇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一种叫“瓷器”的物品。瓷器,因为其款式精美,工艺精湛,自古以来让全世界为之痴狂。这样一件件凝结了无数良工的心血与智慧的瓷器所散发的光芒背后,造就它们的历代古窑却被历史尘封。
毫无疑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古瓷窑占据着显赫的地位,一代又一代的古瓷窑造就了景德镇的陶瓷文明。
要不要保护传承?答案是肯定的。那要如何保护传承呢?
2009年10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成功举行了清代镇窑的复烧,并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从此开始,古窑民俗博览区开始走上了一条在复烧中进行保护的“活态传承”道路,在展示中国陶瓷发展史重要一环的同时,又将这一行将消亡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保护。
从镇窑首次复烧后至今,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接连重修了明代葫芦窑和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也在不久前正式开始挛窑。
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对记者表示,第一个摆上复烧日程的古瓷窑是清代镇窑,它是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周荣林说,镇窑窑房是穿逗式木构架建筑,窑炉位置约占窑房四分之一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约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装匣、开窑之用。二层柴楼主要用来贮备松柴。整座窑炉棚顶,与无梁殿内顶部相似,属砖砌成的拱形结构顶棚,高大的烟囱用单砖砌成。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进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形窑”之称。全长15至20米,容积为300立方米左右,最高处6米上下。
2009年10月19日,在经过了三个多月大修复后,10多名窑工完全按照清代烧窑方式进行烧炼生产。开窑后,重新复烧的清代镇窑中共有2万件陶瓷产品,这批瓷器与古代柴窑烧出的瓷器一致,美轮美奂,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之后的2010年和2011年瓷博会期间,古窑民俗博览区先后复烧了明代葫芦窑和元代馒头窑。葫芦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现了蛋形窑(镇窑)后才逐渐停止使用。明代葫芦窑兼备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馒头窑窑床的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形窑。馒头窑属半倒焰式窑炉,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排烟口、竖烟道、经烟囱排出窑外。烧成温度可高达一千三百度,并可形成还原气氛。经景德镇窑工的不断探索,元明馒头窑的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达到了我国传统瓷业此类窑炉的最高水平。周荣林表示,古窑民俗博览区系列古瓷窑的成功复烧,有力地推动了历代古瓷窑的复烧进程,其意义和产生的作用无可比拟,它将进一步保护和继承景德镇深厚的传统陶瓷文化,将传统烧制工艺不断延续和发扬光大。
8月8日,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第四座陶瓷史上的典型古柴窑——龙窑开始挛窑。周荣林告诉记者,龙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其余燃烧室均在窑床的通道内,投柴口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对称排列。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其优点是造价低、装烧量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并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次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重建的龙窑将在今年瓷博会期间复烧。
周荣林说,再次即将重燃的龙窑窑火。不仅可以直接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传承保护全市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不仅可以保留和抢救柴窑烧制的景德镇传统名瓷,还可以为老艺人传承技艺提供了平台。
在传承中传播——打造一扇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窗口
在相继复烧古瓷窑的过程中,为了同时保护古老的手工制瓷技艺,古窑民俗博览区在成立之初就把众多手工制瓷老艺人集中起来,把传统的窑房、作坊、古建筑保护起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扇了解瓷都历史文化的窗口。
复烧景德镇历代传统瓷窑的依据是景德镇瓷业发展史的具体事实和历史原貌。据介绍,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葫芦窑,最后到蛋形窑的发展历程。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景德镇地区宋元时期焙烧瓷器的瓷窑中不少是龙窑,它为景德镇早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德镇瓷业在宋元至明代还使用“馒头窑”。“馒头窑”从直焰型圆窑发展而来,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元末明初,景德镇开始出现葫芦窑。清雍正时《清窑笔记》形容这种窑“如卧地葫芦”,葫芦窑兼备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进步。
周荣林告诉记者,瓷业有两大行,它归纳起来有烧、做两大行,督陶官唐英说过一句话:“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要制作成功,要依靠窑火,瓷器好不好就是一把火。成型当然很重要,但完成成型阶段工作它还是坯,还要靠火来烧,所以烧炼是两大行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烧炼需要窑炉,没有窑炉、没有燃料、没有技艺这几大要素,也形成不了烧炼生产的成果。所以说景德镇窑炉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据了解,景德镇瓷业在唐代的时候就崭露头角,宋代就达到一个高峰,主要生产品种是青白瓷,在全国六大瓷系里是最大的瓷系。
经过多年研究,周荣林告诉记者,宋以前景德镇使用的窑炉主要龙窑和馒头窑。龙窑和馒头窑发明是在远古时代,一般在北方使用的就是馒头窑,在南方就是烧龙窑。这和北方燃料及地理环境各方面有关系,北方一般是平地,缺乏木材燃料,一般都是烧煤,煤的火焰比较短,窑型必须小,所以一般使用圆形的,外形像馒头的这样一种窑。如果它的窑室平面是马蹄型的,又叫马蹄窑,马蹄窑是馒头窑其中的一种,但我们统称馒头窑。馒头、马蹄都是北方常见的事物。南方一般为丘陵地形,做窑顺着山坡进行,窑门在坡下面,窑身顺着上坡上去,窑尾比较高,像条龙一样的。都有20米以上长度,最长的达到80多米。龙窑的特点装烧量比较大,使用木材作燃料,所以和北方是不同的。景德镇在宋代的时候主要使用龙窑,元代馒头窑就比较突出。到了元末明初,景德镇就把龙窑和馒头窑的特点综合起来创制了葫芦窑。葫芦窑是景德镇独创的,表现了景德镇瓷工的聪明才智。到了清代就诞生了蛋形窑,也叫做镇窑。各个不同窑的类型,跟朝代更替不能说完全相应,但是大致对应。根据这样的特点,古窑民俗博览区从2009年就开始复烧历代的瓷窑。开始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恢复传统的制瓷技艺,恢复传统的生产线,其中就包括烧炼。
“复烧的举措第一个就是对传统镇窑的有效保护,恢复原貌。”周荣林说,古人对窑炉结构都是通过几百年慢慢摸索、一窑一窑不断调整才完善的,当时复烧第一项工作就是恢复镇窑的原貌。不仅恢复了它的物质形体,而且还组织了烧炼生产,这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获得的保护,这是个典范,既保护了文物也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成功复烧清代镇窑之后,唐、宋、元、明等朝代的窑炉状况怎么样呢?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当中没有实体,而古窑民俗博览区就应该成为一个活的博物馆,它就应该有个古窑群。为了这个目标,2010年成功复烧明代葫芦窑,2011年成功复烧了元代的馒头窑,今年10月份将复烧宋代的龙窑,打造并完善古窑这扇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窗口。
在传播中进取——打造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当年景德镇的会成为世界瓷都?就是因为古瓷窑。”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古窑民俗博览区之所以把景德镇历朝历代的古瓷窑“倒着”往回烧,就是为了展示祖先留下来的智慧,再现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为什么我国其他陶瓷产区的发生过断代的情况?陈武平说,那就是因为他们在窑系断代了,窑的发展和陶瓷产品的发展息息相关,窑得不到发展,陶瓷生产水平也得不到持续进步。
将古窑保护下来,实际上就是传承了吗?陈武平表示:“不!”古瓷窑的背后有太多深奥的文化。景德镇古瓷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之所以要把景德镇历史上的历代古瓷窑进行复烧,就是要给后人留点精神财富,让他们知道景德镇一千多年的陶瓷历史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在此基础上,逐步成立一个窑系的博物馆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陈武平说,遗产保护并非是停留在纸上的东西,而是要让所有人一起“享受”的。就他提出的“享受文化”这一理念,陈武平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世界也就只有在景德镇可以把陶瓷生产历史上的窑系文化摆出来展示。但他也认识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目前他们的目标还是先把窑做起来,让后人更加直观地了解景德镇灿烂的陶瓷文化。
“如果人们只站在遗址上,如何能从中读懂文化?如果只把古瓷窑恢复起来,不复烧的话如何传承?”陈武平对记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显得有些激动。他说:“如果让游客在现场看,烧窑师傅在一旁用嘴巴说,这怎么可以说得通?这种传承是不纯粹的传承,是打了折扣的传承。”
陈武平认为,景德镇灿烂的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进行系统发掘和梳理,很多一直以来支撑陶瓷文化发展根基的文化将会被埋没,窑系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陈武平说,要将这一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展示,只能在景德镇才能做得出来。“一直以来,景德镇的窑口没有发生断代的情况,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记录下了完整的中国窑系文化。”陈武平这样告诉记者,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其他的城市都做不出来,只有景德镇才可以,为什么?古瓷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把景德镇历代古瓷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发展史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