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叶道明 周 筠  发布时间:2010-07-22 10:30:4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江西省景德镇市文物局于6月12日至16日在景德镇市举办清代镇窑复烧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应邀作为此次活动指导单位。清代镇窑是景德镇特有的目前仅存的用木柴烧制瓷器的瓷窑,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但它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去年,景德镇市成功进行了清代镇窑的第一窑复烧,今年又举行第二窑复烧。这标志着景德镇市对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完整传承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

  窑火再燃

  6月12日上午10点8分,景德镇市的窑工们簇拥着烧窑把桩师傅,用火把从当年太平军建立的太平窑中取得圣火,随后到窑神童宾塑像前礼拜上香。11点8分,在镇窑窑房前,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物局局长江华宣布点火仪式开始,并对清代镇窑复烧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11点43分,与会嘉宾手擎火把点燃了清代镇窑的窑火。经过一昼夜的烧炼,窑火于6月13日12点15分熄灭。经过两天的冷却,6月16日上午8点28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景德镇市文物局局长江华,把桩师傅胡家旺共同把窑门打开,20多位窑工随后开始从匣钵中取出烧成的瓷器产品。经过专家现场鉴定,两万多件出窑制品质量优良,复烧获得成功。

  挖掘内涵

  早在1999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就与景德镇市文化局及其相关负责同志,建立了共同弘扬中华陶瓷文化的紧密性合作交流关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经调研后认为,开掘和弘扬由景德镇市制陶技术突出体现的中华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成立了以李靖同志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并撰写课题报告指出,中华陶瓷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中华文化倡导的和合、和谐理念。

  首先,课题组指出,中华陶瓷文化强调了瓷器是由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或贯通而制成,是“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产物。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亲自考察过景德镇市的制瓷工艺,在他历时3年完成的科技史名著《天工开物》中这样总结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水火既济而土合。”《易经》中有“既济”和“未济”两卦。“既济”表示阴阳相交的状态,“未济”表示阴阳未相交的状态。宋应星用“水火既济”的说法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阴阳相交的理念。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制瓷工艺不仅是水火土三者的相通,在古代,它通过木材烧制,吸入了木的因素。同时,由制陶转变为制瓷,是运用了瓷石或釉矿加入土中的结果,而矿石在古代往往泛称为“金”。从这个意义上说,制瓷工艺中也有金的因素。因此,中华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相通学说的体现,它完整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理念。

  同时,课题组指出,中华陶瓷文化所体现的和合和谐理念也表现在对陶神童宾的敬仰中。传说童宾是明代一位忠厚诚实的陶工。明代万历年间,官府逼令窑户制作大型青花龙缸供皇帝寝陵使用,但窑户们一直未烧制成功,受到太监潘相的苛索、鞭笞甚至捕杀。童宾毅然跳入火窑,以死表达抗议,结果使得窑火上升,龙缸烧成。从此童宾被窑工尊奉为窑神,称为“风火仙”,建庙年年祭祀,这一传统至今保存了下来。中华民族始终将维护集体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忠义人士视作事业成功的保证即“神”,如把关羽和比干分别尊奉为武财神和文财神。将童宾尊奉为窑神,与中华文化的这种根脉也是一脉相通的,十分值得我们传承。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课题组的这一见解当时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许。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认为,景德镇市清代镇窑的复烧,传承了传统的瓷器工艺,进一步弘扬了中华陶瓷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和谐理念,同时也通过朝拜窑神童宾的忠义精神得到传承,这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愿意和景德镇市把弘扬陶瓷文化的合作持续开展下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